今天想说的是,“同情心”和“同理心”原来真的不是一回事。
来讲讲最近的一次经历吧。
上月中下旬,首届深圳国际公益学院EMP班(Executive Management of Philanthropy )开学了。背负着一群同龄人羡慕嫉妒的目光飞到深圳,免不了自喜、欣慰,还有一点点“未来不可知”的小兴奋。
四天的课程,每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。好想对羡慕我有书读的同龄人说:不是所有这个年龄的读书都像你们想的那样“只是一种生活方式”好嘛!“迟到一分钟就要罚款100元,上课手机发出一点声音就罚款50元”,班规是这么定的。丢得起钱也丢不起人,每天设几个闹铃把自己拽起来,背着双肩书包早到晚归。
别的课程暂且不提,先说说“讨钱”这件事吧,就是题目的这句话。
?随机组成的海狮队
第一天是拓展课程。一大早,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,所有学员都被“没收”了钱包和手机,一个队一个队地被扔到了离学校一小时车程左右的村庄里。原以为深圳就是一个海港城市,此刻才发现深圳也有弯弯曲曲的山路,零零落落的小村庄。被老师们赶下车后,眼见汽车绝尘而去,我们已完全不知自己身处何方。老师布置了两个作业:解决一顿中饭,包括随队老师的;下午四点之前必须全队安全回到学校。规则:不能使用自己所有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。总算老师们“良心未泯”,给了20元启动资金。
找陌生人借手机联系朋友、取得陌生人信任借钱承诺以后还钱、变卖身边的东西……这些一拍脑袋就想得出来的主意一律都被禁止了。
饿肚子不行,走路回学校更是天方夜谭。
……
(此处省略一万字)
现在,揭晓结果。
我们被免费请吃了一顿简单而美味的午餐;筹到了260元钱。还掉老师的20元,花100元爽爽地叫了一辆车送我们回学校。最后决定把剩下的140元作为种子,策划一个公益项目。
?三个美女连唱带跳哄小妹妹,换来10块钱
今天的重点不是讲我们是如何用各种智商、情感、技能完成任务的,而是想回忆这一天对“帮助别人”的公益人来说价值何在。
学院的意图很清楚,是要让我们这些以“给予”为特征的公益人,体验“被给予人”的心情。
老师们的目的达到了,那一天我们彻底解体了自己,努力站到了服务对象的位置上。
开始如何尴尬、艰辛、无奈不在此赘述,第一个高潮出现在终于筹到第一张10块钱的时候,全队欢呼雀跃。最难忘的是那一刻是:一位愿意帮助我们的妹子从钱包里取出一张50元人民币!交给了我!当时眼泪控制不住在眼眶里打转,举着那张人民币的手激动得有些颤抖,我告诉她们:这是我此生得到的最值钱的50块!
?第一个给我们10块钱的小帅哥
?来看海的游客给了我们一张50元!
?中间这位就是请我们吃中饭的老板娘,棒冰是完成任务后老师请客的。
?吃过免费午餐,我们主动清洗餐具
求助者的心理、情感,多么珍贵的体验。
早些年之前的我,现在的大部分普通人,都会这么说:做公益,是因为同情那些需要帮助的人。其实不是这样的。想起佟洋老师在念珠课上讲到的“同理心”。此刻算是真的理解了“同理心”和“同情心”真的是不一样的东西。
“同理心可以激发连结,同情心却促使失去连结,而真正能让事情好转的是连结。”
同情心总是很难逃脱居高临下的给予优势,而同理心则是和你站在同一个立场向你展开怀抱。
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古往今来,概莫能外。